作者:林祈惠
12月25日的「聖誕節」,乃基督教最重大的年度慶典,但也是最富爭議的節日,因其徹頭徹尾與異教脫不了干係。《聖經》並未記載耶穌降生的實際日期,想必是不願信徒將之視同異教神明般來慶祝其生辰,且初代教會除「守主日」及「過逾越節」紀念基督復活的日子外,並無紀念基督誕生的跡象,後來之所以訂定12月25日為「聖誕節」,純屬官方政治權謀的運作。
基督教尚未被扶植成羅馬國教前,「太陽教Mithracism」乃帝國境內最風行的宗教(其次是「愛希斯教」)。「太陽教」其實是「波斯拜火教」的別支,主祀「光明之神米提拉Mithras」。「米提拉」據稱是善天使軍團的統領,奉「善神之首馬自達」之命前來襄助羅馬,羅馬人認為在其庇佑下國威所向無敵,故該教又名「無敵太陽教」,每年12月25日就是舉國歡慶「米提拉」之生日。同時,該日也是希臘神話中「眾神之父宙斯的兒子----葡萄酒神迪奧尼索斯Dionysus」的壽誕,無巧不巧也是「埃及母神愛希斯的老公----尼羅河神、冥王死神奧西賽斯」的誕辰,再加上12月25日是「羅馬曆」的「冬至」,又是豐收酬神的「農神節期之首日(共七天)」,可說一大堆重大祀典節令撞在一塊,故這一天在羅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地隆重啊!
當基督教於四世紀末成為羅馬唯一合法宗教時,為降低被王令脅迫受洗入教的異教徒之抗拒,將異教習俗原封不動地搬進教堂內,是官方認為消弭阻力最有效的變通辦法,加上「耶穌是上帝差來拯救世人的」,像極了「米提拉是善神之首差來守護人間的」;又,「葡萄酒象徵耶穌的寶血,而耶穌乃天父的兒子」,正與「葡萄酒神迪奧尼索斯乃眾神之父的兒子」相吻合;另,「耶穌復活掌握死亡與陰間的鑰匙」,恰又與「奧西賽斯從死復活統管冥界」雷同。所以,當一間間異教神殿修建成嶄新宏偉的教堂,12月25日改稱作「聖誕節」,「光明之神、酒神、冥神」的神像易名叫「耶穌」時,那原本躑躅觀望的人,心想「管他變天否!反正馬照跑、舞照跳」,不消多久阻力就不見了。(「本土化」真的有效,故至今在異文化地帶宣教的人,莫不奉「本土化」為拓殖盤紮的最佳策略,當然這得不顧「忌邪上帝的感受」,只考慮「成績、效率」)
羅馬人在12月25日冬至那天起,為禮敬「米提拉」與慶豐收,會一連休市七天大肆慶祝以酬神,只見街道張燈結彩、戶戶裝飾門前樹木,鄰舍親朋彼此餽贈禮物互道祝福,既然希臘神話中象徵「瘋狂、享樂、縱慾、獸性」的「酒神」也來插一腳,那麼通宵狂歡爛醉是一定要的啦!今天「聖誕節」中的「聖誕假期、聖誕樹、聖誕禮物、聖誕大餐、聖誕Party」無一不是異教的餘波盪漾。若再挖「聖誕節」另個要角,也就是小朋友最喜愛的「聖誕老人」之底細,包準又是一樁荒唐無比的陰謀。
關於「聖誕老人」的起源眾說紛紜,但天主教的版本是,相傳四世紀時,有位居住在荷蘭的大善人名叫尼古拉斯,他一生極愛幫助窮人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,有回他欲贈送三袋金子給三名窮人家的少女,好助她們躲過被賣為婢的不幸命運,就在尼古拉斯偷偷地將一小袋金子,從其中一名少女家的窗戶給拋進去時,恰巧扔進了一隻掛在壁爐上等晾乾的長統襪子裡。十九世紀時,荷蘭宣教士將這慈善故事給帶到北美洲,逐漸依附在「聖誕節」的慶典中,於是「趕著馴鹿、駕著雪橇、滿載玩具糖果的白鬍子聖誕老公公,不辭辛勞地爬每家的壁爐煙囪,將聖誕禮物一一塞進掛著的聖誕襪裡」就成為每個童稚時期的夢想憧憬。然事實上,真相恐非如此溫馨浪漫。
歐洲自古就盛傳一則嚇唬小孩的童話寓言,話說古早、古早,在冰天雪地的北極一帶,住了位穿紅皮衣的魔鬼,牠總是駕著馴鹿雪橇飛行,在夜色的掩護下,悄悄地從煙囪偷爬進住家的屋子裡,把不睡覺的頑皮小孩給抓入背著的大袋子裡,通常,人們為保護小孩求牠手下留情,須在家中準備酒肉或水果蛋糕以賄賂,歐洲人給這位紅衣魔鬼取名叫「老尼克OldNick」,並於隆冬時分舉行盛大祀典以巴結牠;另,北歐神話中有位性情暴躁主司戰爭的神,於寒冬中騎著八隻腳的戰馬,馳騁天地間賞善罰惡,其有一子即身披紅衣、手執閃電為兵器的「雷神」,牠每年都與掌管冰雪的「冬神」纏鬥,當牠發出閃電雷轟戰勝宿敵時,嚴冬就結束春天翩然降臨。以上這兩則童話與神話,深刻反應出歐洲先民對神靈與大自然力量的又敬又畏,並表現於節令祭典上,至今,許多歐系民族還保留部份的風俗。東正教的大本營俄羅斯地區,於每年的耶誕慶典首日,莫斯科依例會舉行化裝大遊行,按傳統都會安排一位「紅衣牛首、手執鐵叉」裝扮的人擔任遊行隊伍的最前導,為整個慶典揭開序幕,其正是「老尼克、雷神」及牛首惡魔「阿撒瀉勒」的併體,故「聖誕老人」不折不扣是鬼魔的化身。至於「大善人尼古拉斯Nicholas」的故事,則是天主教為消除人們對「老尼克」的恐懼,所編造出的美化故事。(天主教的「聖誕節」是12月25日,東正教則定為1月6日,但兩者皆把一整週的聖誕節期,當成是「過新年」的假期)
「聖誕節」正式名稱是「Christ's Mass」,而希臘文「Mass」即大家耳熟能詳的天主教特有儀典「彌撒」,因此,「聖誕節」的原意即「基督的彌撒」。個人主觀裁定,天主教諸般偏差的教義中,最邪惡的兩項,一是「彌撒」,另為「聖母崇拜」,現聽我把「彌撒」的原委說明。
古代各民族制定「固定節期」,皆為了方便於「特定日子」進行「例行性祭祀」。拿猶太教為例,律法除規定須於每日晨昏、每週安息日、每月朔初進行獻祭外,年中遇逢「逾越節、無酵節、五旬節、吹角節、贖罪日、住棚節」等,或與農事息息相關之節氣時令,或為紀念國族重要歷史事端之日子,也須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典,詳情可閱《民數記第廿八、廿九章》,是故,「節期」一般說來,是專為「獻祭酬神」而訂定的。「彌撒」一詞,或有被解釋成「讚美」、或是「禱告」、又或者是「聖餐」的,但譯作「祭典」會比較符合其原意,因「讚美、禱告、聖餐」這幾道儀式,只是整段「彌撒祭典」流程中的部份。乍看之下,天主教的「望彌撒」與更正教的「作禮拜、參加聚會」似乎一樣,不過,本質上卻大大不同。
綜合史料推敲,「彌撒」應於第五世紀中葉的「以弗所大公會議」後登場,起初是為了紀念耶穌基督降生於馬槽,故特地於羅馬城內的「聖母大教堂」旁,仿照伯利恆山洞的模樣,蓋了間著名的「馬槽教堂」,自那時起,每年的12月25日上午九點正,歷任教皇依例前往「馬槽教堂」主持「聖誕彌撒」。第六世紀後,「聖誕節」更加被重視,「聖誕彌撒」由一台擴增為三台(「台」是「彌撒」的場次單位),從此,整個「聖誕節」的祭典,就由12月24日晚間舉行的第一台「子夜彌撒」之鐘聲中拉開序幕,接著,25日天剛破曉即進行第二台的「黎明彌撒」,最後,上午九點正進行第三台壓軸的「天明彌撒」。可見,「彌撒」的起源與「聖誕節」密不可分,甚至可說,「彌撒」是專為「聖誕節」所制定的儀軌,但後來,逐漸演變出形形色色的「彌撒」,諸如:「喪葬彌撒、追思彌撒、就職彌撒、----」等,實已遭誤用、濫用了。
「聖誕節」既然是「基督彌撒(獻祭)」的日子,那麼,每年的12月25日,豈不就是神父們在世界各個角落,將基督反覆殺了獻祭的例行性日子了嗎?這會不會太危言聳聽了呢?天主教聲稱:「天主的彌撒聖祭,是加略山獻祭的重複上演,神父將耶穌重新受難奉獻給天父」,又說:「彌撒是真實地重現,而非紀念或仿傚,每次彌撒都是天主再次成為人,在擁有崇高尊威的神父手中,基督真實地誕生於祭壇上,如同誕生在伯利恆城一樣。每次彌撒都是天主為我們重新犧牲傾流盡血,如同第一個在加略山上的受難節一樣」,由此可知,天主教進行「聖誕彌撒」時,是抱著「再折騰祂一次、再釘死祂一回」的心態,而行刑的劊子手正是教堂裡主祭的神父。教皇聖若望達瑪森曾說:「當天主降臨於祭台上時,有如祂第一次降臨在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胎中一樣。神父得聖靈的恩寵庇廕,如同祂當時恩寵庇廕童貞聖母瑪利亞一般」,說淺顯點,教皇的意思正是說:「耶穌頭一次來是藉聖母所生,以後每年來則由神父召喚」,試問,神父這等叫基督來來去去的本事能耐,與異教慣用的「降神術、招魂術」有差別嗎?
「彌撒」既然是要上演「獻耶穌為祭」的戲碼,所以天主教堂內設有「祭壇」,其材質通常是大理石。「石祭壇」在天主教徒的眼中無比神聖,故習慣向「石祭壇」鞠躬敬禮、跪俯親吻、奉香獻花,一如異教常見的「拜石」習俗。「石祭壇」上擺放著「聖餐禮」要用的餅與杯,並聲稱:「經神父祝禱後,葡萄酒與無酵麵餅的形質已神秘轉化成天主真實的血肉聖體」。依規定,教徒須跪在神父面前「領聖體」,由神父將餅分送入口中,謂之「辦聖體聖事」。
「石祭壇」上通常會安放「苦像(耶穌受難圖像)」,或者是在壇側豎立「耶穌頭戴荊棘釘在十架上氣絕」的雕像,並於整台「彌撒」中,會眾不停地在胸前比手式「劃十字架」。唉!昔日耶穌受難的當兒,在場的有奉令拷打行刑的羅馬官兵,也有一群嘶喊「釘祂十字架、釘祂十字架」的猶太群眾【路廿三21、23】,如今,一年一度重現這幕場景的「聖誕彌撒」中,神父們串演羅馬劊子手的角色,而猛劃十字架手式的教徒們,活似那群揮拳叫囂「乎祂死」的猶太幫兇。
天主教說得好:「彌撒的重點在於重演天主受苦至死」,看清楚真相了吧!「聖誕節」說穿了,就是天主教藉著「彌撒」,公開地每年施法把耶穌召下凡一次,好重新送祂上十字架,叫祂再被羞辱一回,叫祂再吃一次苦頭,叫祂再被咒詛定罪一回,叫祂再慘死一次的「普世同慶大日子」。就在「聖誕節」這一天,數十萬名分散全球的神父,藉時差在一台台的「彌撒」中,接力賽似地把基督凌遲治死達數十萬次。(12月24日晚間的「子夜彌撒」是召耶穌下凡;25日的「黎明彌撒」是公審並鞭笞耶穌;九點正的「天明彌撒」便是將耶穌掛上十字架)
「石祭壇」上裝盛葡萄酒的杯爵是以「純金」打造的,加上天主教權力核心的高階主教身著「紫色、朱紅色」的制式禮袍,頭戴胸佩鑲嵌「寶石」的帽冠、胸針,這就難怪,凡是反對天主教的人士,會口徑一致地認定,《啟示錄第十七章》中那位「手拿穢亂金杯的大淫婦」是指梵諦岡了。整齣「聖誕彌撒」,根本是撒旦透過居心叵測的羅馬皇帝,將異教的「降神巫術、拜石風俗」與「戲劇崇拜」給引進教會中,撒但藉此不斷反芻回味著自鳴得意之作----「羞辱並殺死耶穌」的那段史事。為此,天主教的「十字架、墳墓」與更正教大不同,更正教的十字架與墓穴都是空的,強調「祂已勝過死亡和陰間」;然而天主教的十字架與墳墓,老愛停格在「耶穌無助地死亡」那一刻,故意把祂那副「漏氣」模樣活現世人眼前,因撒但最多只能猖狂到此為止,緊接下來的復活昇天,就換撒但倒大霉了。當然,明白箇中陰謀的異議者不停地撻伐,梵諦岡只好改口道:「彌撒聖祭是反覆提醒祂為我們受苦」,以掩飾「糗耶穌、殺耶穌」的原始目的。
撇開「彌撒」儀禮與異教邪術的牽扯不談,僅就其「犧牲獻祭」之觀點就不難看出,天主教把耶穌所買贖獲釋的自由人,再度押回律法的咒詛禁錮下,單憑這點就不可原諒。舊約中人沒有「永遠潔淨」這回事,全得靠大祭司於每年「贖罪日」時,定期地為自己及全民獻上「贖罪祭」,以換得短暫除去罪愆的有限效力,而「聖誕彌撒」形同一年一度的「新約贖罪日」,擺明了天主教徒在接受福音後,依然無法甩掉「罪人」的身份,還得像舊約般一次又一次地不停獻祭求赦,真不知「恩典稱義、重生得救、新造的人、不再定罪」在天主教眼中為何物?現請仔細讀《希伯來書第九章11~14節、24~28節、第十章10~18節》與《羅馬書第八章1~4節、32~34節》,就知「聖誕彌撒」根本是「舊約律法」的復辟,完全抵觸了「因信成聖稱義」與「一次獻上永遠除罪」的「新約天王條款」,再加上「彌撒」本出於撒但邪惡至極勾當的這層考量,往後「聖誕節」,您還跟著大伙湊熱鬧瞎起鬨嗎?何況,「聖誕節」早淪為商家削錢的賣點,狂歡氣氛中瀰漫著濃濃的酒色銅臭,絲毫嗅不出敬虔味道來,「聖誕節」還過嗎?是該斟酌一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