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主教的由來﹕
自從耶穌降世一直到使徒時代,基督的教會便己存在。主後三世紀末,教會組織受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,形成了羅馬大公教,後稱羅馬教。
公元四世紀,君士坦丁大帝為了讓羅馬帝國統一和加強凝聚力,在基督教會(羅馬教會)和帝國原本的國教「拜日教」,揀了前者定為國教,鼓勵異教徒接受並信奉基督教會,並容許大量異教的特徵,如偶像、畫像、符號和禮儀等,引入及融合基督教會裏。
隨著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,1054年基督教會(廣義)正式分裂為東西兩派,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公教傳統,是為羅馬天主教,主要分佈在西歐各國。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,自稱「正教」(正統之意),即東正教,主要分佈在地中海東岸和東歐各國。
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
君士坦丁(Constantine)大帝是羅馬天主教會裏一個重要的人物。公元四世紀,他曾立令全國使基督教會成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;他亦是羅馬教會大公會議尼西亞會議最重要的的發起人。所以,早期羅馬教會的文獻都褒揚他的貢獻並給予英雄式的記載。
但是,較近代的史學家則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殘忍放縱的君王,也有人稱他對基督教會政策純粹出於政治動機。Edward Gibbon在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形容君士坦丁為「一個殘忍放縱的君王」、「可以為了個人的衝動和利益,毫無忌憚地犧牲正義的法律,泯滅天然的人性」
。另外,著名瑞士史學家(Jacob Burckhardt)在他的《君士坦丁大帝時代》中表示,君士坦丁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,認為這個人滿腦子都是野心和追求權力的欲望。
君士坦丁大帝(Constantine the Great, 274-337 A.D.)原為太陽神紇留斯(Helios)的信徒,其母海倫(Helena)據稱是一名虔誠基督徒。戴克理先皇帝退休後,羅馬陷入了混亂的內戰之中。根據優西比烏教會史的記載,君士坦丁在與馬克森狄大戰前的中午(312 A.D.),看見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,上面寫著﹕「在這記號裏得勝」。第二天,君士坦丁以十字架作為軍隊的標幟,在穆勒威橋(mulvian)大敗馬克森狄,成為羅馬帝國西面霸主。
主後324年,君士坦丁一統天下,便公開支持基督教會,並在次年發出通諭,勸告臣民信奉基督宗教。直至今日,神學家與歷史學家仍對君士坦丁悔改的動機常有爭辯
。一方認為君士坦丁之所以擁護基督宗教,是為了其政治上的目的;另一方則相信,君士坦丁在其母海倫,以及穆勒威橋一役的影響下,有其信仰上的轉變與歸信。
因著君士坦丁的支持,基督宗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,更在狄奧多西皇帝年間,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,教會與神職人員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,因此,吸引了許多士兵與公民集體加入教會。這些新加入的會眾良莠不齊,使得教會漸趨世俗化,他們把異教的信仰與風俗,包括異教的節期、符號、標記等,也一併帶進了教會。
君氏在信主之前原是太陽神教徒,信主之後,將每週的第一日訂為「太陽日」(Sunday),並將12月25日原本為異教節日的太陽壽誕,混淆成為「聖誕節」。對聖人的崇拜、聖人遺物的迷信、以及外在的宗教儀式,漸漸使信徒失去原有的信仰與敬虔的生活。
根據陶理主編的《基督教會史》(海天書樓,1997)﹕
康士坦丁聽說馬克森狄已有本領運用魔力,大為震驚,就向「至高無上的上帝」禱告。回應是個異象:正午天空「太陽上面」出現了一個十字架,還有幾個字:「憑以此征服」。……康士坦丁把這個記號畫在他的士兵的盾牌上,然後向羅馬進軍,與馬克森狄遭遇。馬氏兵力雄大,殊難取勝,但居然會莫名其妙地給引到城防要塞外面來作戰,遂被擊敗。 (頁139)
我們知道,「十字架」並不等於基督教,在許多文化裏,十字形符號倒是太陽神的標記。這個十字架竟是在「太陽上面」,君士坦丁心目中「至高無上的上帝」,極有可能其實是太陽神。綜觀他一生的行徑,就更加可疑:
……他起初對基督教信仰的瞭解,毫無問題並不完全。康士坦丁自己的確保留羅馬宗教最高祭司長(Pontifex Maximus)的稱號,有十年光景紀念他的硬幣仍然保留異教神祇的圖像,特別是他自己喜愛的戰無不勝的太陽神。…… 如果他在天空中看見十字形像的故事是真的,他很可能把那異像解釋成他自己的神叫他拜基督教的上帝。……康士坦丁在321年把每星期的第一天定為假期,稱之為「崇敬太陽日」(星期日)。(頁139-140)
參考資料https://www.cftfc.com/com_chinese/churchhistory/Big5/history/03.htm